婚姻教育辅导

夫妻角色互换

2023

06-21

关注小程序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联系甄希

手机:138 1441 7105

邮箱:yewu@ipcoo.com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北京路天赋广场9号楼1020

一、社会交换理论研究现状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综合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社会交换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由霍曼斯和布劳创立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庞杂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为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国外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 George Graeo和Uhl-Bien 在1976年提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国内对社会交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一直以来主要侧重于对国外理论的翻译介绍及对各分支理论的对比,实证研究很少。虽然几乎每本心理学、社会学的教材都会对社会交换理论进行解释评述,但目前对社会交换进行系统介绍的书籍则只是孙庆民老师的《互动与交换对当代西方社会交换理论的综合探索》。现有查阅到的国内关于社会交换的论文大部分是对该理论的理解、比较和评述,如饶旭鹏、俞弘强、刘娴晴等分别就霍曼斯、布劳和科尔曼的理论的界定、继承、差异及理论的贡献和不足等各方面做了比较研究。难能可贵的是,国内也有研究者从新的视角探讨社会交换行为如许苏明认为社会角色关系可以作为划分交换行为的标准,他把角色关系分为四类:亲密性、疏冷性、互利性、对抗性,在此基础上交换行为区分成四种类型: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冲突型。制约交换行为的因素有三种:行动者的个性、社会强制力、自然环境。韦乡逢和潘冬宁则认为可将社会交换行为视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关系则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文章通过角色关系分析,把社会交换行为、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结合起来,说明社会交换行为与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社会交换行为类型与人际关系好恶亲疏的密切关系和社会交换原则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莫运国探讨了社会交换理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他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分析了个体行为的依据及其遵循的原则,区分了外在报酬与内在报酬,为国际商务谈判人员研究制定谈判策略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翟学伟探讨了人情、面子与权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情理社会中的交换方式。周明侠则认为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辩证的变化是沿着不同路线的周期性社会再组的交替模式。

而社会交换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孙老师的研究生进行的,如秦陈茜对初中生师生交换关系的研究、张志荣对大学生消费者与商家交换关系的研究、于孟鑫对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的研究、戴赛对社会交换资源的研究。

二、夫妻关系研究现状

夫妻关系属于亲密关系,而近三十多年来,亲密关系已发展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

早在20世纪50年代,费斯廷格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就已经在人际交往、社会认知等领域对亲密关系的发生、维持、权力分配、关系的资源等众多主预进行了研究,形成了部分经典的结论。例如,地理位置的接近可能促成亲密交往、外表的吸引对亲密关系形成的影响、相似性和在亲密关系产生中的作用亲密关系的印象形成与管理等。但是,当时的亲密关系并没有获得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地位,更多是被社会心理学工作者视为一个特殊的研究背景。这种状况随着有关亲密关系研究数量的增加,研究主题的丰富而逐渐改变。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亲密关系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越来越受关注,这一时期斯腾伯格提出亲密关系中的重要理论:爱情的三元理论;有关亲密关系中的关系信念、自我表露等也成为这一时期新的研究热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亲密关系领域的研究除了延续传统主题之外,还增加了对亲密关系中更为细腻的情感和认知现象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亲密关系中嫉妒的研究,不仅描述亲密关系中存在的两种类型的嫉妒,还分别探讨了个体自尊、依恋类型、性别角色等与嫉妒的关系,并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近年来,亲密关系领域中的研究选题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处于关系中的个体所经历的独特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突出地表现为个体在处理自我和亲密关系之间矛盾时所经历的心理斗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研究为:亲密关系的维持与“经营”、风险管理、亲密关系中的暴力等。

亲密关系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研究主题、研究现象,成为一个目前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个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也从最初关注亲密关系形成和关系中个体的外显行为,转向对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个体心理特征对关系影响的考察。但是,透过目前亲密关系实证研究繁荣的现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亲密关系研究领域在基本研究方式上还没出现大的突破,大多是沿着社会心理学中较为经典、成熟的理论模型和框架,而没有这个领域自己独特的研究模式。

国内对亲密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跟随国外的脚步,重在介绍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

夫妻社会交换关系研究现状

对于夫妻交换关系,根据现查阅的资料,国外学者主要停留在经验论述上,当然也有少部分进行实证研究的。如舒尔茨(Schulz,D.A.)在《婚姻与自我完善》一书中零星的提及到金钱这一交换内容对夫妻关系的影响,并明确提出“所有伴侣关系,婚姻的或非婚姻的,都有其利益和代价”。莱德尔、D.杰克逊所著的《婚姻的幻想》中特别提到了夫妻之间需遵循“投桃报李”的准则。莎伦.布雷姆等著的《亲密关系(第三版)》一书对社会交换进行了介绍,但也只是笼统的介绍情侣之间的社会交换。上世纪 80年代中期,西方研究人员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对家务分工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供了不少具有学术和社会双重意义的结论这个研究认为,在家务分工中,当被访者承担少而配偶承担多时,他们对婚姻的满意度就相对较高。刘易斯的“三段论”婚姻质量解释模型所复合的3个直接影响因素中就提到了来自夫妻互动中的收获,即来自夫妻互动过程的收益越大,其婚姻质量也越高。

国内直接论述夫妻交换关系的相关研究不多,但是有不少研究婚姻的论著对夫妻之间如何互动、合作都有涉及,只是没有提出夫妻交换关系这一概念而已。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生育制度》中提出,婚姻作为担任抚育这一艰巨任务的团体,夫妻双方必须亲密合作,而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要做到亲密合作难度很大所以社会就必然会发生一些办法来应付这个问题,其中“相敬如宾”就是一个办法。在中国知网搜索到的研究夫妻交换关系的则只有安丽霞的《霍曼斯交换理论背景下夫妻关系的尝试性描述》。此外蔡鑫的《论两性关系得以建立的规则--由夫妻个人条件的相似性检验社会交换理论》、王琼的《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谈现代社会的“门当户对”观》、孙晋华的《女博士“愁嫁”社会交换视野下的婚恋观分析》、潘允康《试论婚姻中的交换价值》都只关注于社会交换理论在择偶观中的体现。由此可见,国内心理学界对夫妻交换关系还未开始真正系统、深入的研究。

四、研究的缺陷或不足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国内外在社会交换及夫妻社会交换关系的研究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首先,理论构建不完善,缺乏影响广泛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成果。研究者大多借用经济学的经济交换思路研究社会交换,或者将社会心理学中解释人际交往的理论

模型应用到社会交换关系研究中来。夫妻社会交换作为很重要的社会交换关系,有区别于其他亲密关系的社会交换特点,可是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探讨夫妻社会交换的资源,很少涉足交换特点、交换模式,而后者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其次,社会交换资源量化问题限制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发展,这是社会交换理论面临的重大瓶颈。随着交换理论的日益完善以及应用趋势的发展,这一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社会交换中包括有大量的无形资源,若要把社会交换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比如研究夫妻社会交换关系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就涉及到如何对这些无形资源加以测量和评价的问题。"唯有具有统一标准计量单位的资源才能够加以相互比较、评价和进行计算。尽管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现有的社会交换理论尚未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五、研究的发展趋势

1.理论的跨学科和小型化趋势。社会交换理论毕竟是集众多学科于一身的具有自己独特研究范围的理论,所以研究者们纷纷借助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立的交换模型。当代交换理论家们在重新审视以往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对各种理论的科学合理处加以提取并综合,而跨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提出一种新的小型理论,诸如价值增值理论和双边垄断模式理论等。


快来测试你的婚姻质量吧

甄希婚姻质量测试已帮助 9+ 万用户 收集超过 10+万份数据

立即测试